自動鏈結資料產生器之發展與數位人文教育應用研究

作者
陳仙姁
指導教授
陳志銘
畢業學校
國立政治大學
畢業系所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學位類別
碩士
畢業學年度
110
內容

本研究旨在開發支援數位人文探究之「自動鏈結資料產生器」,以輔助數位人文學習者在進行大量文本閱讀時,能藉由文本關聯推薦快速掌握及解讀文本內容,以利於梳理出相關人、事、物之間的關聯脈絡。同時,藉由相關文章之文章摘要提供遠讀和細讀相互鏈結的功能,以利於數位人文學習者能更有效率地在相關聯的文章之間進行探索。為了驗證此一工具對於支援數位人文探究之效益,本研究邀請具中文、歷史、哲學等相關背景共16位學生為實驗對象,以實驗研究法之對抗平衡設計比較實驗對象依序使用有/無「自動鏈結資料產生器」之「羅家倫先生文存數位人文平台」輔助進行不同面向文本探索,在文本探索摘要短文分數及科技接受度是否具有顯著的差異,並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瞭解實驗對象對「自動鏈結資料產生器」的看法與感受,最後透過滯後序列分析探討實驗對象使用「具自動鏈結資料產生器」之「羅家倫先生文存數位人文平台」輔助進行不同面向文本探索的有效行為轉移模式。
實驗結果發現,實驗對象採用有/無「自動鏈結資料產生器」之「羅家倫先生文存數位人文平台」輔以進行文本探索,其探索文本成效依據探索之文本主題不同而有不同的顯著差異。「具自動鏈結資料產生器」之「羅家倫先生文存數位人文平台」較適合於探索歷史類主題文本,而「無自動鏈結資料產生器」之「羅家倫先生文存數位人文平台」較適合於探索教育類主題文本。在科技接受度分析部分,採用「具自動鏈結資料產生器」之「羅家倫先生文存數位人文平台」在認知有用性上顯著高於「無自動鏈結資料產生器」之「羅家倫先生文存數位人文平台」,表示實驗對象認為「自動鏈結資料產生器」更能輔助其在文本探索中,有效率地掌握相關聯的文章與可探討的主題。在行為分析得知,交互使用「自動鏈結資料產生器」與傳統關鍵字檢索及後分類功能,為比較有效的系統操作行為模式。此外,透過訪談結果得知,大多數實驗對象認為「自動鏈結資料產生器」所產生的相關文章之摘要,提供了遠讀和細讀相互鏈結的功能,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率地在相關聯的文章之間進行探索。在未來研究方向上,可提供文章與文章之間人物的社會網絡關係圖,以藉由人物關係進行文本探索,並發展人機互動的合作模式,提升文本實體標註的準確性,以及嘗試以主題分析(topic analysis)(Pan & Li, 2010)的方式來建立文章之間的關聯,以提供文本探索上更多其他不同面向關係文章的連結性。

網址連結
發布日期:2024年10月11日 最後更新:2024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