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時代圖書館中國古籍組織與利用之探討

作者
顧力仁
指導教授
吳明德
畢業學校
國立臺灣大學
畢業系所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學位類別
博士
畢業學年度
89
內容
本研究試圖將「古籍目錄學」、「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結合在一起,藉諸圖書館學的編目標準化作業以及資訊科學對於古籍整理的影響,來探討圖書館如何將珍藏的中國古籍在資訊社會以新的面貌呈現。中國古籍是重要的知識資源,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科技的優勢,以展現其所深藏的文化內涵,進而達到「古為今役」以及「鑑古知今」的目的。 「古籍」係中國古代書籍的簡稱,主要指書寫或印刷於1912年以前,並具有中國古典裝訂形式的漢字古籍。存世古籍的總數約在十萬種左右,清末以來私人藏書家逐漸式微,各公私圖書館成為中國古籍最主要的典藏機構;此外,十九世紀以來漢學研究廣為國際重視,海外各重要圖書資料單位紛紛購藏中國古籍,現存中國古籍目前散佈在全球各地,以大陸地區及臺灣地區為主,其次為歐美地區及東亞地區。 錢存訓認為古籍較其他古物更重要,「因為歷史上的盛衰與興亡,思想上的起伏與變化,制度上的變革和延續,以至我們今天所沿襲的禮俗和傳統,名詞和習慣,大都是從古書的記載中得以流傳至今,因而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此外,古籍更是讀書治學的重要材料。圖書館整理古籍,不僅將舊國故賦予新生命,並且發揮圖書館服務社會、教育讀者、協助學術研究的職志,進而促使民族文化的延續與創新。 過去面對浩如煙海的古籍,學者需要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艱苦而又繁瑣的翻檢工作中。在此資訊時代,借重現代化技術,運用電子科技為工具取代傳統人力,來整理古籍,可以獲致許多效果,不僅事半功倍,更可開創出許多新的研究領域,使得研究人員可以更方便地利用中國古籍從事研究。圖書館所珍藏的中國古籍在資訊科技的衝擊下,也在不斷尋求自動化以及數位化,以提供更有效的服務。目前有不少數位圖書館計畫是以館藏珍貴古籍為主,並且將其轉化為數位化館藏,具備傳輸功能,可提供遠程檢索與即時服務,以豐富網路資源。 本研究除了讓使用者更便於利用圖書館所藏古籍,以擴增其研究價值外,更進一步希望圖書館得以藉此發揮傳承民族文化,提供學術服務之功能,其研究目的包括四方面:1.探討全球各地區重要圖書館所藏中國古籍的數量及特色,以便對傳世中國古籍有一個基本的瞭解。2.列舉實例探討過去圖書館整理中國古籍的方式,並歸納出有效的方法,以供未來對圖書館所藏中國古籍在整理及利用方面的參考。3.探討資訊科技對圖書館中國古籍整理之影響,並就相關問題進行檢討,以提升其利用價值。4.探討圖書館中國古籍合作編目相關問題,列舉若干規範進行比較、分析與歸納後,瞭解歧異的所在,進而提出改善的方法,以供將來臺灣、大陸及其他地區在建立「中國古籍聯合目錄資料庫」的參考。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1.歷史法:蒐集相關資料,描述古籍的流傳情形以及各地區重要圖書館所藏中國古籍的沿革、數量、特色以及存藏現況。2.文獻分析法:蒐集相關資料,分析文獻,以探討資訊科技對圖書館中國古籍整理的影響,並歸納所遭遇的問題及已有的具體解決方案。3.比較法:選擇中國古籍合作編目所牽涉的若干規範及技術進行比較,以瞭解歧異的所在,進而提出改善的方法。 本研究之具體結論包括:1.中國古籍的存藏遍布全球,不同圖書館的收藏各具特色,顯示多重的意義。2.近代圖書館對古籍的整理方式包括:編製書目索引,印行複製館藏,進行古籍考編以及其他整理工作等,不但發揮圖書館的職能,並且促進民族文化的延續與創新。3.圖書館因應資訊科技的影響,建立「古籍影像資料庫」、「古籍全文資料庫」以及發展「網路古籍資源的組織與檢索」,既能保存珍藏文獻,也增加中文網路資源。4.古籍合作編目是圖書館謀求古籍資源共享,提供漢學研究資訊的基礎工作,對於與古籍有關的著錄規則、機讀目錄格式、主題分析、權威控制等相關規範及技術的探討,有助於合作編目作業的推展。 本研究提供以下五點建議:1.圖書館對存藏的古籍應多方提供線索,以增加被利用的機會。2.圖書館應就館藏古籍加速進行「影像資料庫」、「全文資料庫」的建立,同時發展「網路古籍資源的組織與檢索」,並將三者加以整合,以提升藏品的利用價值。3.圖書館應適時修訂及研製與古籍有關的著錄規則、機讀目錄格式、分類法、標題法、權威控制等,以利合作編目的參考。4.圖書館古籍的合作編目應從個別地區古籍書目資料庫的建置作為起點。5.圖書館應重視古籍整理人才的培育。
網址連結
發布日期:2018年09月13日 最後更新:2018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