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體制研究
作者 | |
---|---|
指導教授 | 鄭恆雄 |
畢業學校 | 輔仁大學 |
畢業系所 | 圖書資訊學系 |
學位類別 | 碩士 |
畢業學年度 | 96 |
內容 | 《古今圖書集成》纂輯於康熙中晚期、成書於雍正朝,係清朝圖書史上之代表性文化工程,主要反映清初康熙盛世知識世界之宏規全景,與其後乾隆朝叢書《四庫全書》之纂修同具里程碑意義。在結構特性上,《集成》為「類分型」類書之代表,設立經目、緯目,縱橫交錯,其體例編制之完善賅備,造就古代類書之典範、總結地位;其中《集成‧經籍典》為該類書之一部居,又本身涵具書目性質,故該典實可視為一部以類書分類思維纂輯之書目,編制方法獨樹一格,與傳統圖書目錄迥異。本文之撰述,即以探討《集成》─尤以《集成‧經籍典》為主體,著重目錄學議題之析論,實際深入文獻內部進行探究,以闡發《集成》暨《集成‧經籍典》奧博而精、縝密而宜之體式結構特徵。
本文於開端主要利用近人研究成果並參酌有關史料文獻,著力於梳理《集成》版本、編纂、形制方面之總體概況,再者分別就《集成》與《集成‧經籍典》探究其前承於諸書之體式淵源,進而將《集成‧經籍典》所涵攝之書目體制特質彰顯開來,或探其著錄形式、引文義例、按注作用,或考類書之經籍部類沿革,或勘其與傳統簿錄之異,要以「類書暨書目」纂輯體式之結合探討,內化為貫穿全篇之研究主軸。研究內容主要包含以下數端:
其一,在研究文獻資源方面,首先縷述《集成》自首版─殿版銅活字本印成後,各版次所呈現之形式特點及學術價值,尚廣納近世國內外編製之各式研究工具,包含索引與目錄、電子版資料庫、考證、續編、研究論著目錄等資源,並就各典部之單獨印行者進行出版概況調查。再則於《集成》研究成果之綜述梳理中,考察其研究型態發展、研究主題面向、研究反映現象,以針對現象分析所指出各項闕遺之處,於本研究可行範圍內進行補葺。
其二,在編纂過程人物方面,主要根據有限史料檔案與前賢考述研究,結合相關文獻以推測《集成》大規模從事編纂、刻書活動之歷程,包含《集成》編纂於個人、學術、文治、歷史上之需求動機,及其成書稿本始末,至兩度開館間之人員變動與分工預事要況,並就過程中首要貢獻人物─陳夢雷與《集成‧經籍典》分纂者─金門詔進行生平行事、編纂理念之考探,為清初康雍時期纂修《集成》之文化盛舉勾勒實際情狀。
其三,在總體形制流略方面,主要由《集成》凡例規範鳥瞰全書之層次佈局,探究其典部編排之內在理路與關聯變通,復由《集成》縱橫錯綜之組織形式,揭示全書於「三經二緯」體式雛型下彈性設置經目、緯目之法,及各緯目下涵括「事、論、文、圖表、傳」為一之文獻匯統原則,以闡揚《集成》嚴密而富靈活之體制特性。次則探其體式源流,主要就《集成》各項緯目結構,而尋繹前朝類書及史書於《集成》中所體現之創改、綰合原則,另就《集成‧經籍典》之類目組成、輯錄特性,而探該典與前朝「輯錄體解題目錄」、「主題目錄之過渡」之關聯啟發,以彰顯自宋明以來書目編制歷經轉化、改革,於《集成‧經籍典》之影響軌跡。
其四,在書目體例編制方面,主要採取微觀視角對《集成‧經籍典》進行通盤觀照,首先將全典結構表格化,統計該典六十六部之經、緯目分布概況。次則配合《集成》緯目架構考察《集成‧經籍典》之著錄體式,即據十項緯目為次,依序進行其體式要項之釋例分析,並輔以原書圖版具體說明之。再則著意於引文內涵之義例探討,以《集成‧經籍典》實際載錄之文獻內容段落為主要分析對象,可覘知此一具類書性質之書目,係透過類書纂輯形式進行主題類分與翦裁排比,故對於文獻材料考述、梳理之細緻全面性,實更勝於史志或傳統簿錄。另則考察《集成‧經籍典》按注內容及編輯作用,要以深刻爬梳其編例原則,藉此補充歸納〈凡例〉所未及之條目編排、文獻考訂、變通處理等各項相關細則。
其五,在書目分類架構方面,首就《集成‧經籍典》本身之類目組成、歸併原則等相關議題進行綜覈研析,探查該典與傳統簿錄於類目上之沿革異同。尚以比較方法為輔,藉歷代類書之經籍、藝文部類沿革考索,而明其形式轉變之跡,主要擇取兩種類書文本─南宋《玉海‧藝文部》與清初《淵鑑類函‧文學部》為實際觀察對象,據以突顯《集成‧經籍典》於歷朝類書相關部類發展中之承轉、增益關係。再則取其與圖書目錄之分類、輯錄方法比勘異同,主要選擇兩部圖書目錄─金門詔《補三史藝文志》、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做為比較對象,要以同中求其異,藉以釐析二者分類方法邏輯、輯錄內容作用之相異處,由此突顯《集成‧經籍典》結構體式之特殊性。
最末,本文企盼由文獻研究、史學研究、文化研究三大方向獲致開展線索,秉此做為研究思理之基準點,藉他山之石,展望未來對於《集成》後續研究之可行作法,聊就筆者能及之處為其提供部份建議,是為本文潛心探究之向度。 |
網址連結 |
發布日期:2018年09月13日 最後更新:2018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