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數位出版品一致性命名原則之研究

作者
歐陽慧
指導教授
歐陽崇榮
畢業學校
淡江大學
畢業系所
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學位類別
碩士
畢業學年度
92
內容
自從1950年代發明條碼、1980年ISBN條碼化後,識別碼逐漸被廣用於商業機制,亦有助於圖書館的作業。唯一識別碼有如圖書館的索書號,是根據分類號及作者號而來,並不是根據書架的架位來取號。數位環境興起後,數位成為出版的一種形式,也是圖書館提供服務的媒體之一,而唯一識別碼除保有原有功能外,並可利用網路環境之特色,提供更多的服務機制。 由於目前的識別系統,如URI、URN、DOI、…等並無法在所有情況處理各類型的資源,必須根據各類型出版品之屬性與結構,而有不同的命名方式。因此本研究旨在提出台灣數位出版品一致性命名原則之建議,以提供未來實施之參考。 本研究首先採文獻分析與內容分析,探究各式出版品命名方式、識別碼相關議題、數位資源識別碼系統與命名管理系統之運作、以及國內外數位典藏計畫之識別系統,分析比較各種規範與標準的內容;再輔以訪談與問卷,瞭解台灣地區目前之現況。 綜合各方面之分析,本研究之結論可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本研究共探討十二種出版品命名方式,比較分析出十二個特性,可以窺見出版品識別的發展。這些既有的識別碼若與解譯系統相結合,作為數位資源識別系統的命名空間,就可以具有行動能力。 在數位資源識別系統方面,識別碼概念除命名方式外,亦有規範與識別系統之意,因此可應用在全球性網路資源、數位出版或電子商務資源,以及數位典藏之上。目前雖然沒有完美解決定址不穩定的方案,採用命名系統是較長遠的作法,但不論是採用何種解譯系統與機制,皆需確保系統能長久穩定的運作。 目前台灣地區對於數位出版品的識別需考量基本單元與多種格式,國家圖書館國際標準書號中心目前正著手研擬原生電子書ISBN的編配,以及進行「數位資源管理中心」的小型測試計畫。 本研究建議如下: 本研究提出對台灣數位出版品一致性命名原則之建議,共分為應用原則、命名結構、以及識別系統三部分。其中命名結構為「機構代碼-出版品類別代碼-數位物件識別碼-多部份之序號-使用目的代碼.副檔名」,並依各種出版品類型,在數位物件識別碼提出電子書、電子期刊與數位化學位論文三種數位出版品的命名方式。 完整的數位出版品識別系統,除由編碼系統、詮釋資料、解譯系統、管理機制、以及使用者服務機制,更需要完整的實際導入與營運政策面。因此政府必須明訂主管機關及執行單位,才能滿足將來電子商務與數位典藏之需求。 如同ISBN/CIP資料庫,數位出版品識別系統亦可作為數位出版品的國家書目資料庫,以及法定寄存的來源。
網址連結
發布日期:2018年09月13日 最後更新:2018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