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領域古籍整理工作之研究

作者
陳曦
指導教授
羅思嘉
畢業學校
國立中興大學
畢業系所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學位類別
碩士
畢業學年度
105
內容
「古籍整理」係為針對古籍文本進行某種形式上的加工與整理,讓使用者能夠更便利地使用古籍。然而,中國文學領域似乎較重視整理之後的後續研究甚於古籍整理工作本身,而古籍整理工作的實際操作方式,多來自個別學者自身的經驗積累,尚未有實證研究予以支持。數位化古籍做為新的古籍文本呈現形式,已經漸漸進入中國文學相關議題的研究歷程之中,已有文獻指出,數位化古籍確實改變了文史學者使用研究材料的方式。因此,本研究嘗試建構古籍整理工作歷程,包括工作項目、個別項目之下應完成的任務,以及完成任務的方式;更進一步分析數位化古籍加入之後,古籍整理工作所產生的變化,以及學者對數位化古籍的看法。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設計,以立意抽樣選取中國文學領域中具備古籍整理專業或經驗者、具備文獻學專業者,以及具備古籍數位化經驗者,透過深度訪談,建構古籍整理工作之樣貌,理解數位化古籍使古籍整理工作發生的改變。研究亦設計卡片分類工具輔助訪談,以視覺化方式呈現受訪者的古籍整理工作經驗。 研究發現古籍整理工作歷程存在共通的歷程模式,歷程分為三個階段:「起始」階段確認古籍文本的狀態;「整理」階段的工作為理解、詮釋、加工古籍文本;「產出」階段公開發表工作成果。古籍整理工作的內涵與個別工作項目之目的、任務與過去相關研究相仿,至於使用的文獻材料與操作方式則受到新的資料型態-數位化古籍的影響而產生變化。數位化古籍收錄大量古籍作品以及具備檢索功能的特性,增加可處理的資料量與工作效率,使定位資訊、蒐集資料的方式有所改變。然而現有的數位化古籍建置從複製古籍作品以利典藏為出發點,單純的載體轉換不足以開展新的相關研究議題,相關研究議題與過去相較並無太大變化。 與傳統的紙本古籍做比較,受訪學者仍傾向使用被認為具有權威性的紙本古籍,將數位化古籍視為輔助或工具。數位化古籍的優點為突破古籍典藏地的時空限制、全文檢索快速;缺點則集中於品質的討論,如缺漏字、文本錯誤等。數位化古籍的缺點受訪學者使用意願降低,缺乏對此載體格式的信任,低信任又源於數位化古籍的品質問題與對紙本出版物的習慣與尊崇。
網址連結
發布日期:2018年09月13日 最後更新:2018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