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圖書館目錄目的與功能發展之研究

作者
張慧銖
指導教授
吳明德
畢業學校
國立臺灣大學
畢業系所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學位類別
博士
畢業學年度
90
內容
本論文之目的在探討西洋圖書館目錄目的與功能的發展,研究目的共有八項,分別為:一、針對十九及二十世紀中重要的編目理論家,包括:Panizzi、Jewett、Cutter及Lubetzky等人,對於他們所編製的目錄規則與相關的論述加以分析、推衍與還原,期能從中探索他們心中所蘊藏之目錄目的與功能的理念,進而了解在這兩個世紀之中,目錄之目的與功能的演變情形,做為檢視現代線上公用目錄的基礎;二、探討書目記述的原則,以了解為達成目錄之目的,在進行書目記述時,所應注意的相關原則為何;三、探討作品的定義,及其在不同之編目規則中的展現,期能更加了解作品的本質,以及應如何加以處理,方能達成目錄之目的;四、探討作品與書目之間所存在的各種關係,以便了解其如何展現目錄之目的,並且得知作品間的連結模式;五、探討書目記錄的功用與書目元素的種類,以便了解線上公用目錄中各項功能的運作情況;六、探討線上公用目錄的分期、功能的演進與展示之相關問題,用以檢視其達成目錄目的的程度,並探求其改進方向;七、探討網際網路與網路資源的發展對於線上公用目錄所造成的衝擊與影響;八、探討線上公用目錄的角色轉變與未來的發展方向。 本論文所採用之研究方法包括歷史法與文獻分析法,研究所涵蓋之時間縱貫十九世紀迄今,約包括兩百餘年;在橫向方面,則牽涉到圖書館自動化作業、編目理念、記述原則與相關標準的發展等,可謂在時間之外尚包括許多複雜的討論面向。因此,僅針對前述各項研究目的,在所蒐集的相關文獻中,找出具有歷史意義的轉折點,包括:人物、學說、事件與各種資訊組織工具之發展,詳加研討與分析,除做為研究的理論基礎之外,並歸納出具體的研究成果。 根據研究目的之設定,本研究所提出之研究結果亦分為八項加以敘述,包括:一、歸納出十九及二十世紀中Panizzi、Jewett、Cutter、Lubetzky、巴黎原則、IFLA,以及Svenonius等個人和機構對於目錄之目的與功能的重要理念,包括:將著者的作品和作品的版本予以聚集,並連結一著者的所有作品,使目錄具備查詢、聚合、協助辨識、選擇、獲取與航行之功能,同時目錄之目的與功能會隨著時代的演進與需求改變而做修正;二、書目記述時應注意的相關原則,包括:使用者方便性原則及其附屬之共同使用原則、表達原則及其附屬之正確性原則、充足與必要原則及其附屬之重要性原則、標準化原則,與整合原則;三、作品是現代目錄的基本組成,但在各編目規則中都未曾清楚地定義作品,未來我們若能在編目規則中較清楚地定義作品,且對新作品的判定若能有更清楚的規範,那麼不僅可以讓編目員有所遵循,也能讓編目的結果更為符合讀者的需求;四、作品間的關係相當複雜,然其關係是可以被分類並提供檢索的,而書目關係是界定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體在書目世界中的階層性關連,目錄之目的與功能就是藉由書目間的關係與連結而達成的;五、書目記錄的的功用包括:1.以實體本身的資訊做為描述基礎;2.對於作品的知識及其藝術本質加以區辨;3.確立書目的獨特性並協助選擇資訊;4.提供相關作品之連結;5.提供引用目的之共同資訊;6.提供查尋單件之位置;7.協助書目的傳遞;8.為書目資料庫的維護工作提供所需之資訊等;另書目元素的種類大約可以分為五類,即:1.查詢用資料元素;2.辨識用資料元素;3.組織用資料元素;4.表達關係之資料元素;5.確定處所之資料元素;六、關於線上公用目錄的分期、功能的演進與展示之相關問題,若根據Taylor的分期,線上公用目錄共可分為三個主要的世代,第一代建立於1980年代,係仿照卡片目錄或資訊檢索系統,第二代約在1992至1996年間,不僅整合了卡片目錄或資訊檢索系統的設計模式,還增加了檢索點、檢索能力與展示方式的多樣性,第三代則自1996年開始,具備了Web介面、超本文的連結與瀏覽功能、圖形式的使用者介面,以及提供Z39.50通訊協定的跨系統查詢之能力等。此外,線上公用目錄應能考慮目錄的不同功能,而採用不同層次的展示方式;七、網際網路與網路資源的發展對於目錄造成極大的衝擊與影響,使得圖書館必須積極思考因應之道;八、在線上公用目錄角色的轉變與未來的發展方向方面,預期將朝向個人化與各類型資訊資源整合查詢的方向發展。 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圖書館界仍應重視編目原則的重要性;二、持續進行各項目錄使用的相關研究;三、重視以作品單元編目的重要性;四、進行書目家族的相關研究;五、落實各項資訊資源的整合查詢;六、關注FRBR、CORC及LC行動方案的後續發展;七、對中國圖書館目錄發展的建議。
網址連結
發布日期:2018年09月13日 最後更新:2018年12月18日